广告位05
资讯分类
又爆一次,李雪琴的嘴让娱乐圈都脸红
来源:互联网人气:285更新:2023-09-16 16:54:36
我非常喜欢李雪琴。
见过的精英或者自以为是精英的精英越多,越喜欢她。
01
自以为精英的精英之所以能成为精英,一在早早打破信息差,二在迅速抱团成封闭的圈子。
接着就是站在学位证,或者更早一批精英画的辟魔圈里,合力笑话圈外都是乌合之众,只配活在信息茧房,当房底之蛙。
李雪琴有足够条件成为这样的人,享受仅在圈内流通的资源,包括排挤异见、俾睨众生的快感,高学历阿Q版的。
但李雪琴没有。“优等生资质”好像只是她的一段人生经历而已,不是她唯一值得称赞的标签。
她也不给自己贴标签,她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活人,会失败,会偷笑,会渴望又得不到不受伤害的真爱。
她总是跳脱出来,用第三视角,调侃北大学历和纽约见闻,审视和反思生活里的一切,包括她自己。
有精英的信息渠道,又没有他们的虚张声势和固步自封。
看似在向下流动,其实也是在向前,向更开阔处流动。
我特别喜欢她这点,总觉得内娱仅此一家,暂无分琴。
李雪琴最近上了个新节目,知乎做的,《荒野会谈第二季》,豆瓣开分8.6分。
可能你已经刷到过李雪琴在里面输出的诸多金句:
“如果连和别人建立关系都要精打细算,那TA还有什么是不精打细算的?”
“从出生到死亡,我们是在失去时间还是获得时间?”
“以前家长总说你到了好大学,就有好资源好人脉。这种观点逐渐被另一种观点取代——如果你到了好大学,但不够优秀,他们仍然不是你的资源。”
从个人的见识出发,再拓展到实际的社会现象。
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,又不轻易下结论。她带着大家一块儿来讨论,赞同或反对都兼容。
如此说来,李雪琴的个人风格,跟节目甚至制作方知乎的调性都挺一致的。
除了李雪琴,其他几个主要输出的嘉宾,席瑞、熊浩、沈奕斐等等,教育背景都跟李雪琴差不多。
一个比一个能说,一个比一个会拆解生活,提炼中心思想,再附加上概念和主题句。
高知带着他们的好嘴子,去到宁夏中卫,在广阔的大天地里,围炉煮茶,不谈古只论今。
不诗和远方,不形而上,就从实际生活出发,谈普通人都会遇到的普通问题。
每期一个主题,又再聊出一小堆衍生问题,比如:
年轻人为什么丧失了社交的能力和意愿?
现代社会,谈恋爱是不是性价比很低?
我没跟上社会时钟,没到什么年龄干什么事,我该焦虑吗?
是不是一代小孩比一代小孩都更早熟了?
人一定要成熟吗?成熟的标准又是什么?
一集就30来分钟,听李雪琴他们嘚啵等一个外卖的时间,就像看了部贾樟柯跟杨德昌联手拍的电影。
一边白描社会现状,一边送上哲学箴言。
不过坦白说,我最初追这节目,倒不是为了摘金句,找嘴替的。
我是被另一个嘉宾对李雪琴的评价打动了。
嘉宾叫詹秋怡,她在第一期最开始,评价李雪琴是个“拥有温暖灵魂的人”。
詹秋怡说,“温暖比聪明、理智、有才华、有逻辑什么的都稀有”。
不记得上一次在国产综艺里听到类似句子是什么时候,也许压根就没有。
平日看到的那些,比如恋综教你撩人的艺术,职场综艺教你汇报的套路。
越是素人综艺,越要营造危机四伏,勾心斗角的氛围,不断强调你得赢,得上技巧,不走心。
社交平台上,越高流量的账号,越是主打“每天教你一个心眼子”。
别谈心,谈算计,这是多少现代人的实在刚需啊。
难得有节目要传达这样的价值观:温暖的灵魂,比聪明、才华、理智、有逻辑都稀有。
他们不教你旗开得胜的技术,他们也不让你胜。更没有什么“三招教你绝杀黑心老板”“两句话让男人给我花了20万”。
李雪琴们只提供一种或者好几种看事情的角度。
02
再来一组金句,在社交、工作、情感……生活的方方方面里晕头转向过的人,心窝子一定能被戳中:
“现在的人,完事越来越容易,走心越来越稀缺。”
“人和人就总在萍水相逢中周旋了。”
“整个世界,整体性消失,局部性凸显。”
“时间应该是星丛。之前见到过,后来又被云朵遮蔽了,最后又在某一个时间被擦亮。”
我最喜欢的一段,李雪琴说的,大意是:
特别是在虚度光阴的时候,我会想我没有失去时间,而是得到了时间,这样我就不焦虑了。不再责怪自己什么也没干,反而庆幸我度过了一段悠闲轻松的时光。
还有这一段:
“人在表达需求的时候,分为三大步。第一步是孩童时期,就靠哭喊。
第二步是假装成熟的时候,会隐藏自己。
第三步是当你真正成为比较开阔的人,你才能清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。”
节目里讨论的各个议题,其实并不是分割的,只是一个大问题里的不同侧面。
或者说是同一个问题,在职场、婚恋、交友等不同场域的不同表现方式:
归根结底,都是同一种现代病,可以统称为“新职人精神综合征”。
具体病症:
拒绝交付真心,算计一切人际关系。但只能接受算计的好处,不能承担它的坏处——永远孤独,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安慰。
可算计是条单程线,一旦上车,不能回头。这是个无解的闭环。
这是个集体病,只是症状有轻重而已。
叫它“新职人精神综合征”,是因为得病的不一定是新职人,但新职人十有八九都会得。
知乎的主要用户,就是这帮人。知乎给他们下过非常精准的定义:
“新职人是在某个领域具有精湛技艺的人,具有相应知识、经验和技能的从业者,对世界有着自己的认知和判断,同时对于工作和生活都有追求,是知乎的主要用户群体。
这个群体在中国已经超过4亿人,他们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和职业背景,主要从事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,普遍接受了大专及以上的高等教育,具有较高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。”
坦白说,新职人之所以成为新职人,主要推动力就是理性主义。可和他人建立关系,光靠理性计算,是一定行不通的。
新职人的精神困境,可能都来自这种难以调和的矛盾。
知乎站内搜索一圈,发现节目里提到的新职人的通病,早都有答主提出来过。
有人在问:“你从哪件事开始,感受到了社会时钟的压力?”
也有人在问:“断绝社交,一个人真的可以更快乐吗?”
还有这样一条问题,跟节目第三期的大标题一模一样:“谈恋爱性价比太低了怎么办?”
下面的最高赞回答:
“谈个恋爱还能扯到性价比,那你的生活可太累了。恋爱是一种精神与肉体的享受,用性价比来谈论它,是直接商品化了。”
看来知乎做《荒野会谈》,也是为了观照自家用户的精神状态。
直接把新职人们整天在知乎站内讨论的话题,做成了视觉影像。
引导更多人参与进来,做更多维度的探讨。
不敢恋爱,不会社交?
工具化别人,又不接受被别人工具化?
来看看李雪琴们是怎么说的。
03
李雪琴、席瑞、熊浩都反对把人际关系功利化,但同时也理解,这是现代社会的大趋势,没有人能幸免。
李雪琴说得特别实在,现代人越来越不会建立深入关系,其实就是想省事。
于是有人到处找碎片搭子,同时打着小算盘,我能从每段关系里换来什么好处?
有人则干脆封心锁爱。
但这也没办法,毕竟我们留给社交的时间和精力就是碎片化的,连我们自己也活成了碎片。
熊浩发挥好嘴子专长,给这段话盖上了一个学术概念:工程化思维。
翻译成人话是:满脑子投入产出和算账。
现代社会就是靠高度细分和精打细算来运转的,分工越明确,你在流水线上被钉得越死,整体运转越高效。
无法和人建立深刻关系,不想参与别人的生命,也不会邀请别人参与自己的生命,是因为你的存在本身,就是一个局部、碎片,你早就失去了构建完整作品的意义和能力。
说得更不像人话一点,就是席瑞的原话:效率原则大大压到了意义生长。
从这个角度看,练什么心眼,学什么计谋都是白卷一场。搞不好越卷越加重病症。孙悟空的筋斗云翻得再好,也逃不过五指山去。
李雪琴说得特别对:一切算计,最后都会反噬回自己身上。
你越计较能从别人那儿换来什么价值,就越会计较自己有什么价值,才能被别人看上。
长此以往,可不是越社交越疲惫。
嘉宾们尽可能打开多一个角度,让讨论更接近问题的本质。但又不明说,那该怎么办?
怎么办,得根据自己的情况,自己看着办。生活没有标准答案。
连看几期后,我自己想到了一个办法:少学点技巧,多掌握点视角。
我转去知乎站内,回答了那个提问:“谈恋爱性价比太低了怎么办?”
我回答他:
“你害怕付出大于收益,是因为你对收益的定义太狭窄了。
收益不是你说的“对方不断贬值的美貌”。
也可以是你在恋爱中得到的绝对关注和偏爱,是一个理想化的你自己,这是很难在其他关系里获得的。
所以不管你怎么下本,其实都是赚到。”
看个节目,还勾起了当答主的瘾,熊浩上身似的,非得就一个普遍现象,从社会结构说起,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……
还真是只有知乎做的节目能办到。
可能其他平台也有讲新职人痛点的综艺,所以到处都是大龄男女相亲,名校生和二本生争一个职位的节目。
但是《荒野会谈》是少有的,透过社会标签和竞争,直接剖析现代人精神状态的节目。
可能也只有知乎能做到,毕竟这个社区,聚集了最多的新职人群体。
别的平台会告诉你世界发生了什么。
到了知乎,就是要熊浩上身,用专业知识,再往下说,说为什么会发生,你又该怎么面对。
具体到节目讨论的“新职人的精神状态”,还是用我最喜欢的那句结尾:
“温暖的灵魂比聪明、才华、理智、有逻辑都稀有。”
精神自由的通道是自洽,自洽的尽头,是做个温暖的人。
温暖一定不是算计来的,是在不断调整视角的过程里,打磨出来的。